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市场动态
大道视点
 
首页 > 新闻资讯 > 大道视点
更新日期:2011/9/17  浏览:3853

        21世纪第一个十年,艺术市场涌现出现两波值得关注的变革,一是随着网络的勃兴产生在在线交易模式,如在线拍卖、在线艺术品博览会等,二是随着金融资本的繁荣而开始的艺术品金融化交易的实验,诸如艺术基金、艺术品份额交易等交易方式的出现,结合新的收藏家群体的兴起、新的收藏观念的出现,正在冲击原有的艺术市场格局。其中,中国艺术市场有关艺术品证券化、期货化交易的探索相当激进,其前景值得华人艺术界、收藏界关注。


        可以说,199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互联网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推广、金融资本势力大行于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前者的影响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后者最显著的现象就是资本的全球流动性影响到全球艺术市场的走向,尤其是对当代艺术界影响甚大。在此风潮下,艺术市场与金融投资市场间关联度逐年提高,艺术界对艺术品的投资价值越来越关注,传统收藏家群体出现了加速衰减,新兴的注重投资效益的收藏群体正在越来越庞大,其中不少人就是金融业者。


 

在线交易:三种商业模式
 

        网络产业在1990年代勃兴以后,对全球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反映在艺术界。比如拍卖行、画廊纷纷开设网站,就是一种传播方式。更出现了艺术品在线销售、在线拍卖、在线博览会这样的网上销售平台,目前虽然还无法是实体的交易平台一教高下,但是其发展趋向值得关注。


       利用网络在线交易交易艺术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网上拍卖公司组织拍卖,他们负责征集作品然后进行在线拍卖,比如嘉德在线就是这种模式,是B2C;二是网上第三方交易平台式的C2C模式,即网上公司只提供交易平台而不直接提供拍品,如eBay公司、Artprice、淘宝等,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拥有者和买家达成交易后网站公司收取部分中介费用,值得注意的是,Apple Store等以后可能也会尝试这方面的生意;三是作者、画廊等开设网上出售自己拥有的作品,通过网站来宣传藏品,推介画家,并进行远程邮购或直接买卖。


        在1万元以下的较为低端的版画、影像和纸上作品市场,网络销售模式的影响已经不容小视,但是价格较高的主流艺术品市场上,网络销售模式还没有对传统的画廊、拍卖行和博览会交易模式造成重大的冲击,主要因为目前的艺术行业仍习惯原有的现场交易,艺术品带给人的的现场体验仍是藏家购买的一大要素。比如网上艺术博览会,就无法包含更多的展览、教育以及私下交流,带给参与者的体验性不足。

 
 
 艺术基金:中外投资周期有别


        艺术基金的出现和全球金融投资行业的膨胀有关,众所周知,英国铁路养老基金1974年就在投资专家的建议下就开始进行艺术品投资的尝试,不过该基金资金规模庞大,仅仅使用可支配的总流动资金的5%(约1亿美元)用于艺术投资,而且1999年以后就不在介入这一市场。


       实际上,在这个行业中真正活跃的还是小型的基金——规模多在1亿美元以下,而且是21世纪以来才形成声势。当代艺术市场在21世纪初的全面增长就和新兴投资型藏家的大量涌入有关,因为相对古典艺术、印象派等现代艺术的市场,当代艺术市场的可交易作品数量更多,价格也更低,画廊等关联方也较为公开,这是新型藏家喜欢介入的市场类型。目前国外艺术品投资基金最主流的操作模式和股权投资基金类似,如2004年设立的美术基金(Fine Art Fund)、Art Collectors基金、美国菲门乌德艺术品投资基金(Fernwood Art Investments)、Motif基金、艺术基金(American Art Fund)、荷兰银行中国基金(China Investment Fund)都是通过定向募集集中投资人(GP)的资金、交由专业管理团队(LP)管理,其收费方式通常是收取占投资总额1.5%~5%不等的管理费用,如果年收益率超过6%,再另外从超额利润中收取20%的分红。
 

       极少数基金公司和试图尝试对冲投资模式来保障资金安全,比如英国美术投资咨询公司(Artistic Investment Advisers)推出的艺术交易基金(Art Trading Fund)除了像其他基金那下面投资当代艺术、现代艺术等作品市场,同时还采用对冲的方式来规避艺术品投资风险,艺术交易基金从证券市场上选择那些与艺术品市场关系密切的股票,例如苏富比公司(Sotheby’s)或者历峰集团(Richemont)之类的奢侈品公司,并买下这些股票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s)。这样的话,如果艺术品市场下跌,这些股票也会下跌,艺术交易基金则可以将这些股票以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艺术品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


        中国国内的类基金投资行为在1990年代后期的近代书画炒作潮流中就曾出现,少数投资客集合各自的资金联合进行炒作获利,不过进来随着中国人财富的增长和对理财的关注,除了投资地产和证券市场,随着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的激烈竞争,部分银行也开始尝试推出新型的理财产品, 2007年6月,民生银行推出了一款高端理财产品——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标志着艺术品投资开始纳入金融市场的视野,投资者可以借助理财产品的渠道进入艺术品投资领域,来分享艺术品升值带来的收益。这以后有信托公司、银行、私人企业陆续推出十多支有艺术基金性质的投资计划,且有一定的公开宣传。
 

        中国艺术品市场(尤其是当代艺术品市场)近年来规模的急速扩大与价格的迅速攀升极大刺激了资本投资的欲望,但从发展阶段看,目前中国的艺术市场还处于主要由“散户”收藏和投资的阶段,类似艺术基金的“机构”收藏家并非主流。但基金这样的明确追求投资利益的收藏现象正对收藏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即使部分个人藏家也开始用类似的投资效益角度思考问题。
 

        国外的艺术基金投资周期较长,通常是5年甚至更长时间,市场操作的更为绵密成熟,比如部分资金用于展览和推广艺术家、艺术品的价值。而在中国,最近几年兴起的艺术投资基金的投资周期往往为3-5年甚至更短,这和中国市场的高流动性和人们的投机心理更为严重有关。
 
 

 艺术品份额交易:股票化还是基金化?


        不过在艺术市场金融化探索方面最激进的还是艺术品证劵化交易的尝试,2010年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最早试水艺术品份额交易,先后推出基于“权益拆分”模式的资产包“杨培江美术作品”、齐白石作品、傅抱石作品,其在交易的第一环节是面向固定的具有会员资格的投资商申购,每股的价格一般在1000元以上,然后挂牌以后普通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购买。之后上海、天津市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也开始进行类似的尝试,并且天津还爆出了大新闻:天津文交所首批上市的津派画家白庚延的两幅晚期山水画作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及《燕塞秋》定价每股1元,结果蜂拥而来的投资者30天内就将价格炒到每股17元,涨幅超过了1600%,在艺术界和投资界引发投机炒作的担忧,导致被政府有关部门明令暂时停止交易,各方面正在拟定新的交易规则,比如限制权益份额在一天内的涨幅以及严格投资者的资格审核等。
 

       关于艺术品权益份额交易在中国的推行,面临着政策上的不确定因素,因为文化产权交易所是中宣部支持的金融性交易平台,中宣部以及相关的文化部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但是有关金融特别是证券交易也受到证监会、商务部等政府部门的监管,尤其是证监会对类似证券交易的业务非常在意,如果艺术品权益份额交易继续以完全类似股票的方式交易并且规模快速扩大,相比会引起证监会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的担忧。而在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艺术品权益份额,也面临估值的可信度、投资者资格审定以及交易规则的公正性等问题,因此未来如何继续发展值得关注。
 

       类似的交易在国外也有发展,比如法國A&F市場融資公司(A&F Markets)在年初推出的藝術交易(Art Exchange)方式就是与画廊合作,把画廊拥有的作品分成一定数量的股份在网上艺术平台上交易,投资者可以线上购买股份,但交易并非是对作品本身进行购买或投资,只能等画廊卖出这件作品,或是一位投资者买下全部股份以后当时的股份所有者才可能将自己的股份换成金钱。而A&F公司从交易双方各收取0.5%的佣金,并从画廊收取5%的佣金,保险、仓储和运输费用也由A&F公司承担。
 

       另外,北京的九歌公司最近还宣称要推出以远期现货合约的艺术品交易模式,初步拟定的交易规则是交易所采用会员制度——需符合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和3年持续盈利两个条件,卖方需要提供艺术品,经审查符合条件后入库后,形成远期现货合约,会员之间可以签订像期货一样的标准化合约,到交割月份,散单会被要求平仓,否则交易所将强行对其平仓。这种看似新潮的艺术品交易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小博大,即20%的履约保证金即可实现100%的虚拟资金,同时采用远程电子化交易,远期现货合约的作品质量、交割方式、结算手段、交易实施细则等均已标准化,同时实行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不过,尽管交易模式表面上合规,但交易标的艺术品是否能算“大宗商品”则有点玄妙。因为根据《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的规定,大宗商品是指可进入流通领域,但非零售环节,具有商品属性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作为艺术品来说,最本质的特点是其稀缺性,显然无法像钢材、煤炭一样大批量买卖。这种远期现货交易最大的风险应该是价格波动和交易不活跃的风险,而且交易所本身或其他大资金很可能参与操控交易,产生各种法律问题。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2011 FCC北京大道融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60214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