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市场动态
大道视点
 
首页 > 新闻资讯 > 大道视点
更新日期:2011/8/24  浏览:3678

 

        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于2004年举办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博览会产业就出现明显发展,目前北京已经有两个较为知名的展会艺术北京和中艺博博览会,上海由上海当代,香港出现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则已经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收购,新加坡则也在筹办一个瞄准东亚和东南亚市场的博览会。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发展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值得进行详细的梳理。

 

北京艺术博览会的演变   

   

       从2004年创立以来,前两界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有一个现象非常明显,就是参展画廊的销售成绩形成了明显的分层:销售成绩最好的是台湾背景的画廊、其次是大陆画廊,第三是日本画廊,而韩国画廊和欧美画廊的销售成绩非常有限,有多家画廊甚至一张作品也没有卖出去,让他们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这个销售的基本盘和目前大陆乃至华人圈收藏家趣味是完全一致的,台湾背景的画廊之所以销售成绩最好主要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华人早期画家的精品油画和大陆当代顶级艺术家的作品,据说索卡艺术中心的一张吴冠中作品以420万成交,大未来画廊也有一张赵无极油画以高价卖出,专注当代艺术的诚品画廊代理的北京画家刘小东的《新十八罗汉》则被内地企业家组成的LANDMARK艺术基金会购买,成交价在45万美元左右,第雅画廊的方立钧、王广义也销售得不错。

       大陆画廊的资源则完全集中在当代艺术部分,如去年刚成立的北京现在画廊有百万人民币左右的成交额,他们代理的是杨少斌、宋永红、何森等画家卖的相当不错。而日本画廊也取得一定成绩,这不能不说主要是日本画廊在经营上非常灵活。他们从上届博览会就注意到中国的零星买家对于装饰味浓的、卡通风格的作品有相当爱好,因此这次带来的多是这方面的作品,而且价格集中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获得不错的反响。

      欧美画廊和韩国画廊相对萧条,原因并不相同。欧美画廊带来的西方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大陆收藏家群体的兴趣相左,一是在价格上相对高出承受能力,如纽约高古轩画廊这次带来12幅安迪·沃霍尔的丝网印作品,最高的一张价格在120万美圆;二是在当前的阶段中国收藏家在知识、趣味上还没有足够基础,因此接受度很小。实际上,即使早已经开放的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华人,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收藏都没有多大兴趣,因此很难说以后中国大陆藏家能否对西方艺术产生强烈兴趣,即使是收藏,继续买安迪·沃霍尔这样高价位的大师作品也很难有升值空间。

        韩国画廊最大的问题也是把自己代理的韩国艺术家作品带到中国来,中国人对于那些名字非常陌生,大陆人对他们的了解要比多欧美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了解还要少,自然谈不少收藏的趣味。只是偶然有些装饰味道强的作品被零星买走而已,整体成绩平平,因此他们对于这次画廊博览会组织者也有相当抱怨,其实关键问题还在于他们并没有把准中国市场的脉搏。

      因此,在目前大陆藏家的经济能力和趣味条件下,欧美画廊和韩国画廊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开发中国本土的艺术资源、代理中国艺术家。因此不难理解意大利常青画廊(galleriacontinua)、布鲁塞尔的Apothiki国际当代艺术基金会、马德里法比恩·弗兰斯画廊(FabienFryns)决定在北京开设分部的战略,就是要加强和中国艺术结接触,开发本题艺术家和收藏家资源。再徐徐引介外国当代艺术家,促进中国藏家转变收藏观念。

    好在现在大陆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得相当迅猛,即使欧美画廊也还很大拓展的空间。台北诚品画廊就是证明,去年他们带来徐冰、蔡国强作品少有人问津,而今年却成为关注焦点,最终他们的刘小东的《新十八罗汉》、蔡国强的火药绘画作品都出手,成为交易成绩最好的画廊之一,以至画廊的黄雅文感叹中国艺术品市场“真得是一年一个变化”。

        不过随着中国当代市场的迅速膨胀,在2007年以后的北京各个艺术博览会上,中国当代艺术家获得了绝对数量的展位,而且港台新马泰的画廊也侧重开发中国当代艺术,而在首届上海当代上海外画廊试水以后,发现中国收藏界对国外艺术品的接受度有限,所以此后多不在参与中国内地的博览会。不过香港似乎提供了一个替代的选择:过去两届的香港艺术博览会都有部分海外大牌画廊参加,尤其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方面介入以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中国因素”影响下的泛亚洲艺术市

 

       如果从市场层面把有关的博览会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亚洲区域特色。前两届北京国家画廊博览会上,第一届69家画廊中只有前波画廊来自美国,两家来自欧洲,其他都是亚洲地区的画廊,占总数的95%,而第二届虽然有17家欧洲和美国画廊参加,但是亚洲画廊数量还是占到72%。而且欧洲和美国的部分少数画廊其实一直就在经营华人艺术家作品或有意进入中国,可以说也带有部分亚洲色彩。这一亚洲特色是之后甚至有所减弱,日本、韩国画廊因为销售成绩不佳后来减少了参与中国的博览会,中国本土的画廊在各个博览会占据了绝对数量。
        稍微有区别的是首届上海当代和现在的香港当代,出现了较多的欧美画廊,尤其是香港的博览会似乎开始具有面对东亚市场的特色,欧美画廊也愿意带作品也尝试出售给中、日、韩等国的藏家。

         二是海外画廊业还在试探中国市场。

       这一特征表现在,北京、上海的画廊博览会举办初期都有较多欧美画廊参加,尽管后来有所减少,但是香港有出现了这一现象,说明敏锐的画廊经营者已经无法忽视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富豪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度的吸引力——尽管目前来说中国富豪的当代艺术的接受度非常有限。与之相关的一个现象是,因为是试探性的,所以很对画廊一旦第一次参加某展会销售成绩不佳就会放弃继续参展,因此经常出现展会参展商大幅度变动的情况。在连续参加两届的画廊则对中国市场有了更多认识,比如日本画廊多很精明的拿来一万元左右的作品,而欧美画廊的作品价格则要高出一个档次。


          三是各地区对艺术家资源的掌握上有明显分野,来自欧美的画廊多时带来的是名家的低端作品,比如里西特的小油画、安迪沃霍尔的小型丝网印作品;而日本则以日本的年轻艺术家的摄影、油画和印刷作品位主,台湾背景的画廊在早期华人油画方面占有优势,而北京、上海画廊都是以当代中国艺术品为对象,整体价位也处于中下阶段。
 

         以上这三点综合起来可以说反映了今天中国艺术市场的基本特色,即这是一个有强烈“中国因素”的泛亚洲艺术博览会。虽然一些展览组织方希望强化自己的博览会的国际色彩,但目前最显著的情况是内地博览会最大的客户是中国内地的收藏家,而他们对现当代艺术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华人艺术品方面,这决定了目前的市场格局,靠近中国的亚洲地区画廊自然在这方面占有地缘优势,而在中国收藏家对欧洲、美国艺术家明显缺乏了解,目前来说也没有建立系列收藏的能力,因此不难理解参展的欧美画廊多数带来艺术明星的小作品的心思一方面是想吸引零买者,另外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和中国艺术圈建立关系,为以后开发中国艺术家资源做准备。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2011 FCC北京大道融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6021484号-1